学习能力简直逆天,学什么会什么,音乐小神童的名头也就这么传出去了。
三岁那年苏妈妈辞了音乐学院讲师的工作跳槽到剧团演奏,虽说给的钱并没多多少,可苏妈妈自己喜欢。
她和苏爸爸性格不同,并不怎么热心教育,耐心也不好,有时候学生不长进她就忍不住暴脾气。久而久之学生都挺怕她,而她自己也不希望一辈子做不喜欢的工作蹉跎一生。
所以她跳槽到了剧团,可以接触到排演,编曲,演奏等,这些才是她向往和喜爱的工作。
虽然苏妈妈跳槽走了,可剧团在外地,工作时间比较不稳定。于是苏净乐还是留在当地由爸爸带,继续住在教师宿舍里。
好在苏家小叔时不时帮把手,但大多数时间小苏宝宝还是跟着爸爸在学校里晃悠,小小的一只有时候还能老气横秋的指着学生说他这里错了那里不对,有模有样的。
这么招人喜欢,学生甚至当着面叫他小苏老师。
小小的,苏老师。
五岁多的时候,他忽然有一天就站不起来了。查遍了当地所有医院,结果是局部的神经性障碍导致腿部肌无力。
肌况却非常罕见,当时的药物控制只能让病情不恶化,好转的希望不大,彻底治愈就更不提了。
苏妈妈当时几乎快急疯了,苏爸爸也有一度请假陪着儿子到处看病。
当确定了苏净乐的病需要长期抗战后,苏妈妈终于接受现实。
而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他们家可能没那么多钱给小苏宝宝长期治疗。
就这段时间四处奔走看病已经花了不少积蓄,后续的长期治疗费和药费光想都是个可怕的数字。
苏妈妈知道苏爸爸是不会抛下教师工作的,这个人全身心投在古典民乐上,从骨子里就是个为人师表的,让他抛下教师工作去下海经商赚钱根本不可能。
而她自己呢?
说实话苏妈妈并不讨厌经营,甚至颇有生财之道。
思索一下,咬咬牙她决定单干。
做别的都不如做她熟悉的音乐,说是单干也不是马上就能辞职不做的。好在剧团有剧团的好处,各种人脉关系网错综复杂。苏妈妈有心专研也就借此认识了各路人马,为她将来单干打好基础。
苏净乐六岁的时候本应是上学读书的年纪,因为身体原因延后了入学时间。不想一年后性格骤变的苏小盆友哭闹着不肯上学,苏爸爸没办法,苏妈妈又心疼。
最终商量下来还是在家自学吧,反正隔壁就是大学,资源不比一般小学好嘛?
于是苏宝宝的自学生涯就这么开始了。
说实话苏爸苏妈的决定在当时学校的老师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实际结合了苏小宝宝的情况,又颇为同情。
于是就经常看到苏爸爸办公室里会坐着一个小小的身影,趴在桌子上看书识字,有不明白的随便一个老师都能帮忙解决了,简直不能更方便。
苏小宝宝聪明又好学,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兼修音乐课,甚至到后来混在大学生里上课。不仅学得快,偶尔还能给大学生们一些老师会忽略的建议,当时的在校生们都特别喜欢他。
苏小宝宝在音乐大学里也算是一道奇观,不过他的情况整个学校的老师学生差不多都知道,领导完全是睁只眼闭只眼。加上后来苏爸爸评了副教授,没两年就当了教授,为了留住人才领导更是纵容。
而且……
说实话,就苏小宝宝的音乐水平,比当时的在校生可差不到哪里去。
苏小宝宝跟着爸爸在音乐学院这么混到了十二岁,已经俨然是一个小老师了,言语犀利点评到位,最可怕的是但凡民乐几乎件件拿手,搞得隔壁西洋乐系的老师都想抓人过去顺便把西洋乐一起学了。
不过那时候西洋乐的老师们已经没这个机会了,因为苏妈妈通过这几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而且也逐步上了轨道。
虽然赚的钱还不多,但也够在当地按揭一间小户型了。
于是苏妈妈决定在现在这个城市里买房,接儿子过去住。
理由有两个,一是苏妈妈的工作室就开在这里,住在一起好就近照顾。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这边有家专科医院可以针对苏小宝宝的病情做康复治疗。
苏宝宝就这么辗转到这个城市,和妈妈一起住。
大概是为了弥补这些年她为了赚到更多钱给儿子看病而忽略了对他的照顾,苏妈妈疼儿子简直疼到不科学。加上这几年苏家小叔也渐渐有了名气,作为一个疼侄子疼得更加不科学的小叔叔,只要有空,苏宝宝就由他照顾。
于是……嗯……
没两年苏宝宝就有些被惯坏了……
脾气上……
就那么点……
嗯……
任性。
好在苏小公子那时候已经十几岁了,也懂事有自己的世界观,加上身体状况又不好,虽然任性也就是发发脾气而已(其实苏小公子的脾气很大,但发脾气的问题由于杀伤力实在有限反而没几个人意识到。),没啥长歪的机会。
不过比起苏爸爸放任式教育而言,苏家小叔的教育方式其实更适合苏小公子,启发式和兴趣式的教育加上苏妈妈工作室的条件,苏小公子十四岁不到就谱写了第一首曲子。
苏妈妈拿到曲谱的时候还吃了一惊,要说曲风上也许是有那么点稚嫩,可挑不出大毛病,甚至细节都标注清晰,让人眼睛一亮。
手机阅读:http://m.shubao1.cc/86588/71.html
发表书评:http://www.shubao1.cc/86588/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分卷阅读71)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风染衣谢谢您的支持!!